您好,欢迎来到句子网!
收藏本站Ctrl+D
老虎
狮子
豹子
狐狸
狼
貂
熊
蛇
大象
鹿
熊猫
猴子
松鼠
袋鼠
刺猬
穿山甲
犀牛
龙
凤凰
老鹰
燕子
鸽子
喜鹊
麻雀
鹦鹉
孔雀
天鹅
丹顶鹤
猫头鹰
布谷鸟
啄木鸟
小鸡
母鸡
公鸡
鸭子
鹅
猪
牛
马
羊
猫
狗
驴子
兔子
老鼠
仓鼠
蚂蚁
网站首页
先秦名人
汉朝名人
魏晋名人
南北朝名人
隋唐五代名人
宋朝名人
元朝名人
明朝名人
清朝名人
近现代名人
主题推荐
诗经
庄子
老子
孔子
鬼谷子
屈原
孟子
墨子
荀子
孙子
管仲
韩非子
宋玉
吕不韦
姜子牙
左丘明
荆轲
孙膑
列子
晏子
黄石公
范蠡
商鞅
秦始皇
伏羲
李斯
曾子
扁鹊
文子
尸佼
申不害
公孙龙
子贡
关尹子
慎子
吴起
杨朱
蒙恬
白圭
尉缭
比干
邓析子
司马穰苴
鲁仲连
孔鲋
叔孙豹
尹文
季文子
冠子
子思
陈胜
卓文君
司马迁
司马相如
班婕妤
淮南子
蔡文姬
项羽
王昭君
张良
虞姬
霍去病
东方朔
刘向
班固
苏武
刘彻
张衡
张仲景
贾谊
董仲舒
刘邦
汉昭帝
李延年
蔡邕
李陵
刘秀
陈阿娇
孔融
王充
班昭
刘安
韩婴
苏伯玉妻
扬雄
王粲
皇甫谧
主父偃
刘桢
陆贾
辛延年
范增
戴圣
繁钦
荀悦
马融
枚乘
桓宽
崔瑗
戴德
王符
司马谈
仲长统
蒯通
陈汤
桓谭
严遵
牟子
宋子侯
安世高
张释之
焦延寿
班彪
傅毅
孟敏
邹阳
马援
支娄迦谶
公孙弘
路温舒
徐淑
郑玄
诸葛亮
曹操
嵇康
曹植
鸠摩罗什
王羲之
谢道韫
阮籍
周瑜
司马懿
谢灵运
华佗
曹丕
关羽
刘备
潘岳
卫夫人
陆机
葛洪
姜维
孙权
左思
陈寿
陆逊
贾思勰
傅玄
潘安
左芬
公孙瓒
王弼
李密
冉闵
徐干
葛玄
郭璞
杨泉
刘琨
卞兰
谢安
刘伶
桓范
支遁
鲁褒
裴頠
王叔和
阮咸
王献之
谯周
索靖
王肃
应璩
康僧会
刘邵
李康
张翰
吴普
孙放
成公绥
曹摅
挚虞
王嘉
陶渊明
红拂女
刘勰
颜之推
鲍照
江淹
刘义庆
鲍令晖
范晔
陶弘景
郦道元
谢朓
苏惠
萧衍
吴均
陈叔宝
庾信
周兴嗣
沈约
萧统
王籍
丘迟
裴松之
何逊
萧纲
张融
萧绎
范缜
谢惠连
陆凯
纪少瑜
刘孝绰
王僧儒
妙智
萧子显
孔稚珪
祖孙登
魏收
王僧达
范云
褚澄
钟嵘
袁昂
庾肩吾
何思澄
王融
杨炫之
谢赫
李白
李煜
杜甫
李商隐
白居易
温庭筠
王维
鱼玄机
杜牧
刘禹锡
韩愈
元稹
李贺
孟浩然
上官婉儿
慧能大师
柳宗元
王勃
王昌龄
李世民
张若虚
岑参
韦庄
魏征
张九龄
薛涛
韦应物
李冶
冯延巳
陈子昂
骆宾王
王之涣
孟郊
杜秋娘
贾岛
房玄龄
陆羽
孙思邈
寒山
高适
颜真卿
刘长卿
贺知章
崔颢
玄奘
狄仁杰
李璟
杨玉环
李益
卢照邻
刘采春
李隆基
罗隐
刘希夷
怀素
黄巢
杨广
江采萍
顾敻
张籍
司空图
卢纶
崔护
王湾
神秀
张旭
王翰
虞世南
皮日休
宋之问
王通
杨炯
百丈禅师
卢仝
李绅
戴叔伦
钱镠
僧璨
杨坚
李靖
贯休
张碧兰
牛希济
张祜
唐温如
韩偓
黄櫱禅师
崔道融
张志和
吴兢
刘昼
吕岩
王绩
武元衡
欧阳炯
刘慎虚
姚合
皎然
庚信
李清照
苏轼
辛弃疾
柳永
陆游
欧阳修
晏殊
唐婉
秦观
晏几道
范仲淹
王安石
朱熹
朱淑真
岳飞
黄庭坚
文天祥
司马光
苏辙
蒋捷
姜夔
周邦彦
林逋
张载
严蕊
李师师
杨万里
周敦颐
米芾
苏洵
李之仪
曾巩
贺铸
范成大
济公
梅尧臣
张玉娘
张先
包拯
王重阳
吴淑姬
赵匡胤
程颢
苏询
陈与义
陆九渊
朱敦儒
寇准
魏玩
赵佶
程颐
徐君宝妻
吴文英
琴操
张孝祥
赵师秀
宋祁
刘克庄
邵雍
聂胜琼
冯延已
阮逸女
叶梦得
乐婉
王观
周密
张耒
吕本中
刘过
晁补之
陈亮
吕蒙正
苏舜钦
赵长卿
陈师道
王清惠
方岳
周紫芝
范大成
张元干
韩琦
戴复古
黄裳
罗大经
谢枋得
谢希孟
向子湮
严羽
李觏
韩世忠
郑思肖
曾公亮
张咏
张方平
徐元杰
钱惟演
韩缜
汪洙
徐玑
关汉卿
成吉思汗
王实甫
马致远
张养浩
白朴
管道升
徐再思
张可久
赵孟頫
郑光祖
郑允端
王冕
脱脱帖木儿
耶律楚材
程一宁
高明
杨显之
朱丹溪
陈草庵
姚燧
王恽
严忠济
李孝光
谢宗可
乔吉
倪瓒
贯云石
许名奎
程端礼
杨维桢
萨都刺
苏天爵
武汉臣
虞集
郝经
侯克中
揭曼硕
卢挚
吴莱
仇远
张鸣善
王和卿
刘秉忠
曹德
卫立中
薛昂夫
吴西逸
答里麻
李伯瞻
唐毅夫
马祖常
宋方壶
顾德润
孙周卿
刘致
阿鲁威
张弘范
汪元亨
王子一
姜彧
盍西村
滕斌
鲜于必仁
刘唐卿
张伯淳
郑廷玉
曾瑞
陆文圭
赵天锡
吴景奎
奥敦周卿
吴昌龄
辛文房
艾性夫
陶宗义
王阳明
汤显祖
洪应明
唐伯虎
冯梦龙
柳如是
张岱
罗贯中
吴承恩
董小宛
陈继儒
施耐庵
朱元璋
张居正
于谦
李时珍
归有光
刘伯温
张三丰
杨慎
戚继光
王夫之
兰陵笑笑生
李载贽
黄宗羲
徐渭
方孝孺
海瑞
宋濂
朱棣
夏完淳
袁了凡
袁宏道
吕坤
冯小青
寇白门
李香君
解缙
顾宪成
杨继盛
史可法
凌蒙初
袁崇焕
徐灿
徐霞客
李梦阳
杨涟
王世贞
徐祯卿
薛瑄
唐甄
朱用纯
吴伟业
李中梓
董其昌
曹学佺
张献忠
张景岳
文徵明
袁中道
张岳
许仲琳
文震亨
陈子龙
谢榛
王廷相
徐春甫
文嘉
朱之瑜
屈大均
胡居仁
刘元卿
沈鲸
龚廷贤
陆世仪
揭暄
孟称舜
吴乔
薛文清
申涵光
朱由检
魏禧
陆时雍
邱濬
李诩
罗钦顺
钱琦
许学夷
郑心材
余继登
王廷陈
陆采
徐学谟
归庄
徐增
郑之珍
陈确
杨爵
纳兰容若
仓央嘉措
曾国藩
曹雪芹
梁启超
沈宛
蒲松龄
沈复
郑板桥
李鸿章
张潮
纪晓岚
龚自珍
林则徐
左宗棠
雍正
袁枚
顾炎武
吴敬梓
康熙
胡雪岩
金圣叹
李仙侣
谭嗣同
乾隆
康有为
贺双卿
魏源
孔尚任
张之洞
严复
金缨
章太炎
顾贞观
王永彬
慈禧
李汝珍
黄景仁
席佩兰
张廷玉
天花藏主人
洪升
光绪
赵艳雪
黄仲则
洪秀全
况周颐
叶燮
王士祯
高鹗
赵翼
骆绮兰
曹寅
蒋士铨
姚鼐
朱彝尊
黄遵宪
吴藻
魏秀仁
欧阳玄
厉鹗
刘鹗
金农
颜元
梅清
叶天士
章学诚
申居郧
吴嘉纪
曹庭栋
彭端淑
张维屏
戴震
张惠言
郑观应
翟灏
石成金
平步青
李重华
陈廷焯
孙洙
魏裔介
唐岱
俞樾
丁元英
刘熙载
史襄哉
吴园次
查慎行
沈受宏
蒋和
张伯行
王概
尹令一
王豫
申涵煜
李绿园
陆次云
李毓秀
三毛
张爱玲
顾城
郭敬明
席慕蓉
林徽因
海子
鲁迅
林夕
徐志摩
几米
韩寒
木心
张小娴
王阳明经典语录
1.
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于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之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夫道,天下之公道也,学,天下之公学也,非朱子可得而私也,非孔子可得而私也
2.
心外无物
3.
非专便不能精,非精便不能明,非明便不能成,所以惟精惟一!
4.
“忿怒之类的偏颇情绪,人心之中怎么会没有呢?只是不应当有而已。平常人在动怒时,控制不住感情,便会怒得过了度,就不是廓然大公的本体了。”
5.
做学问的人最大的毛病就在于贪图功名,企图心一旦形成,最后便成为了谋求自我的虚荣的工具。
6.
人生的意义和真谛,必须在自己的心灵中寻觅,而不是把希望寄托在外面的物质上
7.
天下之患,莫大于风俗之颓靡而不自觉。
8.
不管人非笑,不管人毁谤,不管人荣辱,任他功夫有进有退。
9.
处朋友,务相下则得益,相上则损。
10.
某于良知之说,从百死千难中得来,实千古圣圣相传一点滴骨血也。
11.
布裘莫谩愁僵卧,积素还多达黎明
12.
我祖死国事,肇禋在增城。荒祠幸新复,适来奉初蒸。亦有兄弟好,念言思一寻。苍苍兼葭色,宛隔环瀛深。入门散图史,想见抱膝吟。贤郎敬父执,童仆意相亲。病躯不遑宿,留诗慰殷勤。落落千百载,人生几知音?道通著形迹,期无负初心。
13.
只存此心常见便是学。过去,未来,一一事事,思无何宜?绽然心耳。
14.
心即理:天地气机,元无一息之停。然有个主宰,故不先不后,不急不缓。虽千变万化,而主宰常定。人得此而生。若主宰定时,与天运一般不息,虽酬酢万变,常是从容自在,所谓“天君泰然,百体从令”。若无主宰,便只是这气奔放,如何不忙?
15.
只存此心常见在便是学(只要常存,养此心,就能经常觉察到心的存在,这就是做学问)。
16.
凡人言语正到快意时便截然能忍默得,意气正到发扬时便翕然收敛得,愤怒嗜欲正沸腾时便廓然能消化得,此非天下之大勇者不能也。
17.
你看满街圣人,满街人看到你是圣人在。
18.
情深宗族谊同方,消息那堪别后荒。江上相逢疑未定,天涯独去意重伤。身闲最觉湖山静,家近殊闻草木香。云路莫嗟迟发轫,世涂崎曲尽羊肠。
19.
小人之诚,不如无诚。
20.
去尽风波存止水,世间何事不能平?
21.
风俗不美,乱所由兴。
22.
须要时时用致良知的功夫,方才活泼泼地,方才与他川水一般;若须臾间断,便与天地不相似。此是学问极处,圣人也只如此。”
23.
城里夕阳城外雪,相将十里异阴晴。也知造物曾何意,底事人心苦未平。柏府楼台衔倒影,茅茨松竹泻寒声。布衾莫谩愁僵卧,积素还多达曙明。译文城里有夕阳而城外却下雪,相距十里天气竟不一样。可知道造物主是何心意?莫非人心中的苦难还没有磨平。御史府的楼台倒影在水中,茅屋松竹流泻出寒冷的信息。有布被不要担心睡觉冻僵,多一点耐心总会等到天明。注释①也知:有谁知道。②底事:此事。底,作疑问代词,相当于此、这。③布衾:棉被。如杜甫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布衾多年冷似铁。”
24.
强学达性,不枉此生,方为宇宙真豪杰;潜修通天,莫求来世,才是古今大丈夫。
25.
宫阙五云天北极,高秋更上九霄看。
26.
“人莫不知和柔宽缓,然临事则反至于暴厉。”曰:“只是志不胜气,气反动其心也。”人不能祛思虑,只是吝。吝,故无浩然之气。治怒为难,治惧亦难。克己可以治怒,明理可以治惧。
27.
我闻甘泉居,近连菊坡麓。十年劳梦思,今来快心目徘徊欲移家,山南尚堪屋。渴饮甘泉泉,饥餐菊坡菊。行看罗浮云,此心聊复足。
28.
春还草阁梅先动,月满虚庭雪未消。
29.
但作得成皆事业;到推不去即因缘。
30.
良知说:良知只是个是非之心,是非只是个好恶,只好恶就尽了是非。
31.
百尺竿头进步;千层浪里翻身。
32.
嘉靖七年十一月,王阳明从一个美梦中醒来,问弟子周积:“到哪里了?”周积回答:“青龙铺。”王阳明问:“到南康还有多远?”周积回答:“还有一大段距离。”王阳明说:“恐怕来不及了。”周积赶紧替他更换了衣冠,然后流着泪问:“先生有何遗言?”王守仁笑了笑,用手指向胸前,留下了他在人世间的最后一句话:“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33.
诚字有以工夫说者。诚是心之本体,求复其本体,便是思诚的工夫。
34.
是故君子之学,惟求得其心。虽至于位天地,育万物,未有出于吾心之外也。
35.
吾言已无不尽,吾心已无不尽。如此而尔等不听,非我负你,乃尔负我,我则可以无憾矣。
36.
智者不惑仁不忧,君胡戚戚眉双愁,信步行来皆坦道,判天之下非人谋。智者因咽遂废食,愚者畏溺先自投,千金之珠弹鸟雀,掘土何须用髑髅。东家老翁畏虎患,虎夜入室衔其首,西家儿童不畏虎,执芊驱虎如驱牛。人生达命自洒落,避谗忧毁徒啾啾。
37.
责善朋友之道,然须忠告而善道之,悉其忠爱,致其婉曲,使彼闻之而可从,绎之而可改,有所感而无所怒,乃为善耳。????
38.
立志用功如种树然,方其根芽,犹未有干;及其有干,尚未有枝;枝而后叶,叶而后花。
39.
盖今风俗之患,在于务流通而薄忠信,贵进取而贱廉洁,重儇狡而轻朴直,议文法而略道义,论形迹而遗心术,尚合同而鄙狷介。
40.
今之所薄者忠信也,必从而重之;所贱者廉洁也,必从而贵之;所轻者朴直也,必从而重之;所遗者心术也,必从而论之;所鄙者狷介也,必从而尚之。
41.
“心学”中的“心”,是指作为心灵本体的灵明觉知及由此产生的认识能力。如王阳明所说:“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
42.
凡攻我之失者皆我师也,安可以不乐受而心感之乎?
43.
君未看花时,花与君同寂;君来看花日,花色一时明。
44.
西樵山色远依依,东指江门石路微。料的楚云台上客,久悬秋月待君归。
45.
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团圆永无缺。
46.
此生光明 亦复何言
47.
赤手挽银河,公自大名垂宇宙 ;青山埋白骨,我来何处吊英贤 。
48.
“金山一点大如拳,打破维扬水底天,醉倚妙高台上月,玉箫吹彻洞龙眠。”
49.
大凡朋友,须箴规指摘处少,诱掖奖劝意多,方是。
50.
一雨秋凉入夜新,池边孤月倍精神。潜鱼水底传心诀,栖鸟枝头说道真。莫谓天机非嗜欲,须知万物是吾身。无端礼乐纷纷议,谁与青天扫宿尘。
51.
“此心不动,随机而行。”
52.
去人欲,存天理
53.
此已被私慾割断,不是知行的本体了。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54.
一程山,一程水,风一更,雪一更。
55.
随遇而安,随心所欲而不逾矩。
56.
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
57.
这一段特别特别>
58.
目无体,以万物之色为体。耳无体,以万物之声为体。鼻无体,以万物之臭为体。口无体,以万物之味为体。心无体,以天地万物感应之是非为体。
59.
“吾辈用功,只求日减,不求日增。减得一分人欲,便是复得一分天理,何等轻快洒脱,何等简易!”
60.
人须有为己之心,方能克己;能克己,方能成己。 ????
61.
此心光明,夫复何言
62.
中丞不解了公事,到处看山复寻寺。尚为妻奴守俸钱,至今未得休官去。 三月开元两度来,寺僧倦客门未开。 山灵似嫌俗士驾,溪风拦路吹人回。君不见富贵中人如中酒,折腰解酲须五斗。 未妨适意山水间,浮名于我亦何有。
63.
于事事物物上求至善,却是外义也。至善是心之本体,只是明明德到至精至一处便是,然亦未尝离却事物。
64.
饥来吃饭倦来眠,只此修行玄更玄。说与世人浑不信,却从身边觅神仙。
65.
心灵的强大不在于征服外界的什么事物,而是看它能不能认识那个真正的“自我”
66.
立志就立三不朽之志,做人就做千古第一等人。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
67.
你不谦虚接受别人的意见,最终害的是你自己。
68.
今人病痛,大段只是傲。千罪百恶,皆从傲上来。
69.
客行日日万峰头,山水南来亦胜游。布谷鸟啼村雨暗,刺桐花暝石溪幽。蛮烟喜过青杨瘴,乡思愁经芳杜洲。身在夜郎家万里,五云天北是神州。
70.
《泛海》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夜静海涛三万里,月明飞锡下天风。
71.
心如明镜,物来则照。
72.
一念发动,便即是行。
73.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
74.
如人走路一般,走得一段,方认得一段。走到歧路处,有疑便问。问了又走,方渐能到得欲到之地。
75.
尔无心观花,花与尔一同沉寂。尔有意于花,花灿若于霞。
76.
始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
77.
某于良知之说,从百死千难中得来,实千古圣圣相传一点滴骨血也。——《顺生录·年谱二》王阳明认为良知这种学说,是从百死千难的磨炼中得来的,实为古圣代代相传的一点儿精华。
78.
凡处得有善有未善,及有困顿失次之患者,皆是牵于毁誉得丧,不能实致其良知耳。
79.
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团圆永无缺。山河大地拥清辉,赏心何必中秋节。
80.
记诵之广,是以长其傲也;知识之多,是以行其恶也;闻见之博,是以肆其辩也;辞章之富,是以饰其伪也
81.
丈夫落落掀天地,岂顾束缚如穷囚!
82.
勿忘勿助 必有事焉
83.
所以为圣者,在纯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故虽凡人,而肯为学,使此心纯乎天理,则亦可为圣人。
84.
知者不惑仁不忧,君胡戚戚眉双愁?信步行来皆坦道,凭天判下非人谋。用之则行舍即休,此身浩荡浮虚舟。丈夫落落掀天地,岂顾束缚如穷囚!千金之珠弹鸟雀,掘土何烦用镯镂?君不见东家老翁防虎患,虎夜入室衔其头?西家儿童不识虎,报竿驱虎如驱牛。痴人惩噎遂废食,愚者畏溺先自投。人生达命自洒落,忧谗避毁徒啾啾。
85.
人生在世若想成就自己,就一定要修心。心好比一面镜子,世间万物皆容于心,心强大,而改造万物的能力强。心弱小,而被外部困境所扰。唯有内心强大,才能掌控万物,有一番大作为。
86.
心尽而家以齐,国以治,天下以平。
87.
这独知的地方便是诚意萌芽的地方。在这个关键的地方不论是善念还是恶念,那是没有真假可言的,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此正是王霸、义利、诚伪、善恶的界限,在此处立心正了,就是正本清源,就是诚心正意。
88.
“以事言谓之史,以道言谓之经。……《春秋》亦经,五经亦史。《易》是包牺之史;《书》是尧、舜以下史;《礼》是三代史”
89.
虽万千人过,吾往矣。
90.
悔悟是去病之药,然以改之为贵。若留滞于中,则又因药发病。
91.
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痿
92.
知行合一。
93.
心如明镜,物来自照。
94.
不能致良知的两种表现:懒得致,不能致
95.
凡“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动心忍性以增益其所不能”者,皆所以致其良知也。——《传习录》王阳明引用孟子的话,强调凡事使他的筋骨受到劳累,使他的身体忍饥挨饿,使他备受穷困之苦,做事总是不能顺利这样来震动他的心志,坚韧他的性情,增长他以往所不具备的才能的各种事情,都是为了致良知。
96.
天地无人的良知,亦不可以为天地。
97.
良知却是独知时,此知之外更无知;谁人不良知在,知得良知却是谁?
98.
心上学,事上炼
99.
至于“夭寿不贰”其心,乃是教学者一心为善,不可以穷通夭寿之故,便把为善的心变了,只去修身以俟,见得穷通夭寿有个命在,我亦不必以此动心。
100.
“吾辈用功,只求日减,不求日增。减得一分人欲,便是复得一分天理,何等轻快洒脱,何等简易!” 功夫在减不在增,所谓减即去物欲之昏蔽;减尽人欲,便回复良知之本体了。
101.
日间工夫,觉纷扰则静坐,觉懒看书则且看书,是亦因病而药。——《传习录》平常修身养性的工夫,如果觉得烦扰,不妨就静坐,如果觉得精神疲懒,不想看书,则偏要去看书,这也是对症下药。
102.
“夭寿不贰其心”,乃是教学者一心为善,不可以穷通夭寿之故,便把为善的心变动了,只去修身以俟命;见得穷通寿夭有个命在,我亦不必以此动心。——《传习录》王阳明认为,“夭寿不贰”的意思,是教导学习的人一心向往好的念头和行为,并努力地去实践,绝不能因为环境好坏或长寿夭折而让完善自我的心改变了。只是一心依照“道”的原则去修养,等待命运的安排,即使明白人的穷通祸福、寿命长短是所谓“命中注定”的,我也不必因此而动心。
103.
天地生意,花草一般,何曾有善恶之分?子欲观花,则以花为善,以草为恶。如欲用草时,复以草为善矣。此等善恶,皆由汝心好恶所生。
104.
“有心俱是幻,无心俱是实。”又说“有心俱是实,无心俱是幻。”
105.
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106.
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107.
尽心知性知天,是生知安行事。存心养性事天,是学知利行事。『夭寿不贰,修身以俟』,是困知勉行事。
108.
经一蹶者长一智,今日之失,未必不为后日之得。
109.
知行合一,指客体顺应主体,知是指科学知识,行是指人的实践,知与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来吞并行,认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来吞并知,认为行便是知。是明朝思想家王守仁提出来的。谓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在现实中运用此道理,是密不可分的一回事。
110.
有志于圣人之学者,外孔、孟之训而他求,是舍日月之明,而希光于萤爝之微也,不 亦谬乎?
111.
情绪不好,是智慧不够
112.
善者固吾师,不善者亦吾师。
113.
有而未尝有,是真有;无而未尝无,是真无;见而未尝见,是真见!
114.
汝若于货、色、名、利等心,一切皆如不做劫盗之心一般,皆消灭了,光光只是心之本体,看有甚闲思虑?此便是“寂然不动”,便是“未发之中”,便是“廓然大公”。自然“感而遂通”,自然“发而中节”,自然“物来顺应”。——《传习录》假如你对财、色、名、利等的想法,都像你不想做盗贼一样消失了,完全只有心这个本体,那样你还会有闲思杂虑这些东西吗?这就是内心寂然不动的境界,也就是各种情绪还没有发生时的中和状态,就是心中一片廓然、毫无私心的境界。处于这种境界,心自然就会对各种事物有感而应,通达其理,各种情绪表现出来,自然会合于节度,自然就能顺应规律去处理事情。
115.
人为了生存,难免要追求一些能使自己感到安全的东西,诸如金钱、名利、地位。不过,有的人是在“良知”的指导下追寻这些,有的人却只是一门心思地追求外物。如果我们的内心永远盯着那些外物,必然会累得死去活来。而心学的最大妙处在于:我们可以在身心幸福的情况下追逐外物,只要能以良知为指引,追求什么都是可以的。
116.
因为失败而产生挫败感才是真正的失败
117.
圣人之道,吾性自足。
118.
个个人心有仲尼,自将闻见苦遮迷。而今指与真头面,只是良知更莫疑。
119.
你不需要真正的站立,但在精神上要站起一个真正的人来。
120.
圣人处此更有何通?===============圣人会怎么做?圣人会怎么做?王先生在贵州面临生死,衣食无着的情况下,如此问自己。
121.
俯仰天地间,触目俱浩浩。箪瓢有余乐,此意良匪矫。幽哉阳明麓,可以忘吾老。
122.
越退缩越失意,等风来 ,不如追风去!
123.
以事言谓之史,以道言谓之经;事即道,道即事;春秋亦经,五经亦史;易是包牺氏之史,书是尧舜以下史,礼乐是三代史,其事同,其道同,安有所谓异?
124.
君子诲人不倦,而师道必严
125.
善念发而知之,而充之;恶念发而知之,而遏之。知与充与遏者,志也,天聪明也。圣人只有此,学者当存此。——《传习录》当好的念头产生时,一定要及时予以肯定,让它扩充开来。而当不好的念头产生并即将诱惑自己偏离正轨时,则要当机立断,坚决予以制止。这种能对好念头予以肯定并扩充、对不好的念头予以制止的能力,叫作意志,是上天赋予人的独一无二的智慧和能力。那些成为圣贤的人就是靠这个意志,不断修养心性,才成为圣贤的,而普通人要提升自己,也应当存养意志,否则就很难进步。
126.
汝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
127.
无声无臭独知时,此是乾坤万有基。抛却自家无尽藏,沿门持钵效贫儿。
128.
今人却就将知行分作两件事去做,以为必先知了,然后能行。我如今且去讲习讨论做的工夫,待知得真了,方去做行的工夫。故遂终身不行,亦遂终身不知。此不是小病痛,其来已非一日矣。某今说个知行合一,正是对病的药,又不是某凿空杜撰。知行本体原是如此。今若知得宗旨时,即说两个亦不妨,亦只是一个。若不会宗旨,便说一个,亦济得甚事?只是说闲话。
129.
“尽心知性知天,是生知安行事。”
130.
杀人须就咽喉上着刀,吾人为学,当从心髓入微处用力,自然笃实光辉。
131.
要有一颗无善无恶的心,不能因为对方的无礼而恼怒;不能因为对方言语婉转而高兴;不能因为厌恶对方的请托而存心整治他;不能因为同情对方的哀求而屈意宽容他;不能因为自己的事务烦冗而随意草率结案;不能因为别人的诋毁和陷害而随别人的意愿去处理。
132.
问君何事日憧憧?烦恼场中错用功。莫道圣门无口诀,良知二字是参同。
133.
人不能有凌驾于他人的傲慢,无论是品格上还是能力上。
134.
我心光明,亦复何求
135.
眼开则花明,眼闭则花寂。
136.
要牢牢记住一点:一切的问题,都是心的问题,都要从心上找原因。而这原因,往往都是心不够定,心性不够沉。
137.
人须在事上磨炼做工夫,乃有益。若只好静,遇事便乱,终无长进。——《传习录》王阳明认为,人必须在事上磨炼下功夫才会有收益。如果只>
138.
志不立,如无舵这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
139.
夫佛者,夷狄之圣人;圣人者,中国之佛也。在彼夷狄,则可用佛氏之教化以化导愚顽;在我中国,自当用圣人之道以参赞化育,犹行陆者必用车马,渡海者必以舟航。今居中国而师佛教,是犹以车马渡海,虽使造父为御,王良为右,非但不能利涉,必且有沉溺之患。夫车马本致远之具,岂不利器乎?然而用非其地,则技无所施。
140.
凌崖望双峰,苍茫竟何在?载拜西北风,为我扫浮霭。
141.
“虚灵不昧,众理具而万事出,心外无理,心外无事。”
142.
人须有为己之心,方能克己;能克己,方能成己。——《传习录》人需要有为“真我”着想的心,才能克服自己的弱点。能够克服自己的弱点,才能完善自己的人格,从而成就人生中的事业。
143.
主一就是专注一个天理
144.
故立志者,为学之心也;为学者,立志之事也。
145.
克己须要扫除廊清,一毫不存方是。有一毫在,则众恶相引而来。
146.
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147.
“如果白天做功夫觉得太过于纷扰,就静坐;觉得不愿去看书,就要去看书,这也是对症下药地修炼自己”
148.
今日之失,未必不为后日之得。
149.
“良知之外,更无知,致知之外,更无学。”
150.
良知者,孟子所谓‘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者也。是非之心,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是故谓之良知。
151.
心清意净天堂路,意乱心慌地狱门。
152.
幼儿曹,听教诲:勤读书,要孝悌;学谦恭,循礼仪;节饮食,戒游戏;毋说谎,毋贪利;毋任情,毋斗气;毋责人,但自治。能下人,是有志; 能容人,是大器。凡做人,在心地;心地好,是良士;心地恶,是凶类。譬树果,心是蒂;蒂若坏,果必坠。吾教汝,全在是。汝谛听,勿轻弃。”
153.
汝以不得第为耻,吾以不得第动心而为耻。
154.
良知只是个是非之心。
155.
1.生气,什么是气?王阳明说: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就是气。2.节制,节制什么?时间,情绪。花时间用言语诋毁他人,这种诋毁是肤浅的。若自己不能身体力行,只是夸夸其谈,虚度光阴,浪费时日,这是在诽谤自己。3.学问思辨?学:针对能做成的事而言;问:针对解除困惑而言;思:针对精细考察而言;行:针对踏踏实实地做而言。
156.
圣人与天地民物同体,儒、佛、老、庄皆我之用,是之谓大道。二氏自私其身,是之谓小道。
157.
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夜静海涛三万里,月明飞锡下天风。
158.
先曰:“是徒为静养,而不用克己工夫也。如此,临事便要倾倒。人需在事上磨,方可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159.
天理即人欲
160.
无事时存养,有事时省察!
161.
以事言谓之史,以道言谓之经;事即道,道即事;春秋亦经,五经亦史
162.
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若人有眼大如天,当见山高月更阔。
163.
须从根本求生死,莫向支流辩浊清。
164.
人心之得其正者即道心;道心之失其正者即人心。
165.
处朋友,务相下则得,相上则损。
166.
知行是一个功夫的两面,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二者不能分离,也没有先后。与行相分离的知,不是真知,而是妄想;与知相分离的行,不是笃行,而是冥行。
167.
人须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艰难困苦,正是对心性的最好磨砺。
168.
“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如意在于事亲,即事亲便是一物;意在于事君,即事君便是一物;意在于仁人爱物,即仁人爱物便是一物。”
169.
一念开明,反身而诚
170.
心即道 道即天 知心则知道 知天
171.
殃莫大于叨天之功,罪莫大于掩人之善,恶莫深于袭下之能,辱莫重于忘己之耻,四者备而祸全。
172.
为学大病在好名。
173.
心无外物,物以心生
174.
谦者众善之基,傲者众恶之魁。
175.
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边寻。
176.
“心犹镜也。圣人心如明镜。常人心如昏镜。近世格物之说,如以镜照物,照上用功。不知镜尚昏在,何能照?先生之格物,如磨镜而使之明。磨上用功。明了后亦未尝废照”。
177.
授书不在徒多.但贵精熟。
178.
心即理也,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
179.
山中莫道无供给,明月清风不用钱。
180.
凡学之不勤,必其志未笃也。
181.
王阳明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182.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183.
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184.
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
185.
天下之事,其得之不难,则其失之必易;其积之不久,则其发之必不宏。
186.
静处体悟,事上磨炼。
187.
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
188.
此心不动,随机而动。
189.
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岂有功夫说闲话,管闲事。
190.
攻吾之短者是吾师。
191.
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192.
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
193.
谦虚其心,宏大其量。
194.
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
195.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196.
千圣皆过影,良知乃吾师。
197.
知行合一: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198.
破山中之贼,易破心中之贼,难
199.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200.
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201.
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
202.
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最新推荐
每日摘抄5
每日摘抄4
每日摘抄3
每日摘抄2
每日摘抄1
每日摘抄5
每日摘抄4
每日摘抄3
每日摘抄2
每日摘抄1
热点推荐
爬山的感悟经典一句话
感谢团队小伙伴的话语
女人养花的心情语录
讨要工资最好的句子
人穷被看不起的句子
晒自己养的花心情说说句子
抖音很火的生日短句
听歌的心情表达句子
晒花草的心情短语一句
朋友圈晒新房说说心情句子
CopyRight @ 2020
手机版
juzi.zqnf.com